专题研究丨我国通航产业"十四五"发展路径思考

发布时间:2020-08-18 阅读次数:
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通用航空运营环境逐步优化,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,与“十二五”末期相比,通用航空各项数据几近翻倍。

行业发展成绩虽然不可忽视,但发展过程中运营效益低、公共服务能力不足、潜在需求挖掘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,中国通用航空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。


2.jpg

现状与问题

01 行业效益不佳,盈利依然是难题

    大部分通航运营企业盈利水平较低,经营状况不容乐观。截至2019年底,我国通用航空运营企业数量达到478家,但仅有少数头部企业运营情况尚可,尚未盈利的通航企业数量超过60%。

      大部分通用航空器长年“趴窝”,使用率偏低。截至2019年底,我国在册通用航空器共3640架,但实际在运行的通用航空器共计2368架,仅占在册总量的65%。虽然我国2019年通航飞行已经达112.5万小时,但是剔除近千架教学训练用飞机,用于通航作业、载客等业务的航空器年平均飞行时间不足120小时。

通航从业人员数量不足,飞行难依然是常态。通航企业服役飞行员3599人,对比在册飞机数量,通航飞行员依然存在缺口。业内飞行员结构不平衡,初级飞行员积累飞行小时数困难,成熟飞行员稀缺性较高。

02  网络化运营未形成,交通属性难发挥

       通用机场数量不足,难以实现通航网络化交通服务。截至2020年6月底,全国已取证/备案通用机场290个,对比《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提出的500个机场目标仍有较大差距。

通航载客飞行量偏低,交通本质属性尚未充分发挥。2019年,我国通航飞行小时数共计112.5万小时,其中培训类、非经营性类和作业类业占据较大比例,合计占比达70%以上。而彰显通航交通属性强的短途运输、包机飞行、低空旅游等载客类飞行作业小时数仅为5.81万小时,比例不足总量的10%。

3.png

      短途运输业务量较低,对地区交通支持不足。2019年,通用航空交通服务(包机、短途运输)作业全年共计完成2.52万小时,飞行1.98万架次,搭载乘客10.74万人次。全国共有62家企业参与通用航空交通服务(包机、短途运输),企业年平均飞行小时仅405.7小时。不论是交通不便地区的普惠性出行服务需求,还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快速通达服务需求均没有得到有效满足。

03 国计民生支撑不足,通航服务未普及

     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亟需补充完善。2018年3月,应急管理部组建,标志着我国应急救援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未来在航空应急保障水平提升上也将持续发力。截至2019年底,我国应急救援民用直升机仅300余架,而美国从事空中救护服务运营商已超100家,医疗救护飞机已超1000架,航空应急救援转运架次已超70万/年。与之相比,我国航空救援装备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,航空应急救援发展需求迫切。

公共服务初起步,体系化服务未成型。空中力量在警用安防、城市服务、农林作业等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的作用愈发凸显,但是全国范围内将通航、无人机等公共服务纳入政府财政购买计划的各级政府屈指可数,且应用主要集中在农林作业、城市安防、地理测绘等业务。通用航空与社会民生各领域结合程度不足,公共服务属性的发挥尚处于起步阶段。

航空文化普及度不足,消费市场待挖掘。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攀升,国内消费市场迎来全面升级,某些热点地区航空消费项目发展热情高涨,空中游览、跳伞飞行、空中摄影等通航消费项目逐渐走进大众视野。但我国航空文化普及度不足,大众对航空文化接受程度相对较低,目前消费市场客群小众,且未形成消费习惯,导致市场体量偏小,航空科普教育、航空文旅、航空消费等消费市场尚待挖掘。

探索我国通用航空发展思路

4.jpg

      “十四五”开篇筹谋,把握通航发展的历史机遇期,正视目前面临的掣肘问题,全局谋划、资源整合、统筹实施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。

01  谋全局,体系化

       以省级区域为对象,统筹谋划全域通航产业体系化发展路径。采用整合化、体系化方式,理顺产业发展路径、明确责任主体、协调多方资源,由“小而散”的无序、分散发展模式,转变“体系化”的协同、全域发展模式。在市场培育的关键时期,全省范围内统筹发展,一定程度上将资源要素向关键区域和重点要素上倾斜,在人才、资金、招商等多方面提供专项保障措施,支持通航产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。目前山西、河南、四川等多地区出台省级通用航空发展系列规划与保障措施,引导通航产业发展。

5.png

02  建主体,专业化

      多方合力,优势互补,共建区域统筹实施主体,打造省级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平台。各地通过统筹地方政府、国有企业、行业龙头等多方资源,建立区域通航产业统筹发展的实施主体,实现强强联手、优势互补,打造区域通航产业发展平台。以平台为推手,以专业化、市场化为导向,从顶层集聚行业优质资源,理顺与行业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,打造从项目投资、规划设计、建设实施以及运营维护于一体的“投、建、营”一体化通航产业发展新模式。目前山西、广西、四川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已建立省级平台公司。

03  抓重点,建示范

      加快重点示范工程建设,实现通用航空“热起来、飞起来、强起来”。自2016年起,国家发改委陆续出台各项示范工程,涵盖通航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、特色小镇、航空飞行营地、通航短途运输、通航旅游示范工程等。纵览我国通航发展较好的地区,大多由于示范工程加持,有效激活了潜在的市场活力,在合作模式、发展路径上先行先试,才取得了如今的发展成果。2019年,山西省成功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省,全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,不足两年时间内,全省短途运输实现常态化运营,低空旅游打响“空中看山西”品牌,通航飞行大会成功举办。示范工程的建设不仅为山西省通航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,更为其他地区树立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好经验、好做法、好典型,未来应着力推动通航业示范工程建设,真正实现通用航空“热起来、飞起来、强起来”。

6.png

04  干支通,一体化

      构建民航资源协同共享平台,打通干线、支线、通用机场之间的联程渠道,实现“干—支—通”一体化运营。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作为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两翼,促进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,一方面要加快推进通用机场、FSS、FBO等基础保障设施的建设;另一方面,要有效利用运输机场,尤其是支线机场、中小机场等现状资源,打造“干、支、通”航线网络的一体化运营体系。未来通用航空行业发展应从民用航空业顶层构筑共用、共享、共建的资源平台,实现基础设施、空域航线、人才技术等多资源统筹协调、共用共享共建。

05  港产城,特色化

     打造“通航+县域经济”为特色化的新型港产城发展模式。相对于大型枢纽机场的巨大流量带动作用,以及机场所在城市的腹地市场规模,通用机场很难依托流量集聚大量资源,从而在空间上形成规模性集聚。但通航产业可以与县域经济有机结合,依托县域特色资源禀赋,集聚一定规模、航空指向的资源要素,发展以“通航+县域经济”为特色的适当规模的航空小镇或园区,促进周边区域形成“以港带产、以产促城、以城兴港”的特色的新型协同发展模式。

推动区域通航发展路径探索

      中国航空国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航空工业建投公司”)作为国家发展通用航空的“国家队”和“主力军”,在民用航空产业的投资、建设、运营等方面具备专业优势,形成区域通航系统化、体系化、网络化、市场化的发展思路,并在全价值链整体解决方案积累了丰富经验。

01  系统化建设通航基础设施

     统筹通用机场核心基础设施规划、设计与建设。通用机场是通航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,需从各级地方政府顶层谋划、统筹建设,避免过度建设与资源浪费。通用机场选址的优劣,决定着区域通航产业发展的成败。技术可行是基本要求,最为关键问题是回答机场与区域城镇化集聚区的区位关系,能否使航空产业与区域经济融合互动发展。中国航空国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系统化完成了广西自治区、广东省、贵州省、福建省、东莞市、青岛市等多省、多地市的通用机场布局规划,助推省内统筹资源,实现联动发展。

完善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建设。通用机场要建起来,更要用起来、飞起来,运控中心、维修机库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不可或缺。以山西省为例,2019年全省以山西通航集团为主体,快速推进了山西省通航运控中心建设,按照一次规划,分步实施,首先解决了通用航空运控“看得见”问题,逐步解决通航运控“连得上、管得住”问题,为全省通用航空发展提供了有效综合保障。


02  体系化推进通航公共服务

     推进通用航空融入城市公共服务,体系化构建交通疏解、警用巡察、医疗救护、处突任务等城市公共服务体系,突出强化航空应急救援能力。从区域需求出发,建设具备快速响应、区域覆盖、综合救援、联动保障和高效指挥的多灾种航空应急救援体系,具备执行各项救援任务的能力。在山东省航空应急救援的规划实践中,全省详细摸查了地区灾害类型与分布情况,结合全省灾害发生特点与应急救援需求,构建布局合理、全面覆盖、反应高效的全省航空应急救援网络体系。

03  网络化发展通航短途运输

     随着国内短途运输航线开通数量的不断增加,市场主体也不断探索航线的公共服务属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。山西省依托山西通航集团,全局谋划通航短途运输网络体系构建,以太原尧城机场为中心,连通大同、吕梁、长治、运城四城的通航短途运输航线网络。2019年4月30日正式开通四条短途运输航线,随后又开通太原尧城至石家庄栾城跨省短途运输航线,实现从“省内通”到“跨省通”的跨越。截至2020年6日底,山西省短途运输共执行2013架次,飞行时长118698分钟,运送旅客12289人次,常态化运营取得初步成效。

04  市场化打造航空消费热点

      低空旅游项目越来越被广大游客群接受,飞行小时数不断攀升。国内旅游资源丰富,通航运营公司正逐步探索与旅游景区、旅行社、度假酒店等主体联合开发模式,提高航空消费产品的市场份额。在山西省通航消费市场发展探索过程中,山西通航集团开发设计“黄河揽胜”、“太行风云”、“万里长城”等系列产品,今年又陆续开通了绵山、晋阳湖低空旅游航线。以晋阳湖低空旅游线路为例,自今年5月1日起该项目已经进入常态化运行,利用恩斯特龙直升机实现环湖观光,充分满足了游客对体验性、个性化和高层次的需求,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实现传播文化,反哺航空核心产业。

05  通航+打造航空产业集聚区

     “通航+”融合化发展,打造通航产业集聚区。近年来,全国通航园区遍地开花,蓝图规划宏大,但是实际发展参差不齐,多数园区空空如也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通航小镇/园区缺少科学性谋划,照搬照抄综合性发展模式,一味贪大求全,导致园区难以良性运转。未来通用航空产业园区的打造必须结合本地资源与特色,探索“通航+”跨界融合新模式,延伸“通航产业链条”,促进产业多元化、融合化、集聚化发展。“通航+文化”将消费人群精准捕捉,爱飞行,爱航空,爱生活,荆门爱飞客小镇已经成为通航界的网红娱乐标杆。“通航+制造”打造通航产业链垂直整合,以通航整机带动航空零部件乃至其他相关产业制造,已经在镇江大路颇见成效。未来,更多的“通航+X”让通航与其他产业互相融合、渗透,将创造出更多、更新的通航经济集聚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来源通航在线








分享到:

上一篇:大数据时代到来 航空业迎接数字化转型

下一篇:现阶段的航空医疗救援到底是谁在买单?

返回列表